生與死

您在這裡

作者
范真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兒子的同學走了》
 
短短一學期內,讀大三的兒子就參加了兩個告別式,一個同學是癌症往生,另一個女生則是自己結束了生命。
 
從大二開始,系上多數課程都以小組方式進行,這個女生能力很強,把同齡男生們個個比下去,一兩年下來,自然而然形成〝一個大姊大帶領幾個憨小弟〞的模式。男生們倒也對她心服口服,合作無間。由她一手策畫掌鏡的短片,紀錄了作家三毛的一生,得到系上第一名。片尾介紹工作團隊的幾個鏡頭,年輕女孩不太以清楚的面貌示人,依然令人眼睛一亮。
 
事發當天下午五點多,她還在電話中有說有笑的與一個小組成員討論作業,八點多就吞了安眠藥,隔天上午被父親發現。一個青春美麗的生命,倏忽殞落,重創了所有身邊的人,包括這群以她唯馬首是瞻的男生們。
 
女孩的走,讓我極度震驚,始終以為,這樣的遺憾應該都是新聞事件,而不會真的發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走前,年輕的她心中在想些甚麼?是愛她的父母、弟弟?年年一起出國的男友?依賴她帶頭的同學?學期末要交的團隊作業‧‧‧‧?還是,這一切她都已經放下,生命再無眷戀?對未來已不懷抱任何憧憬?
 
三毛,可曾對女孩起了引領的作用?
 
《一位總裁之死》
 
七月初,打開報紙與電視,滿滿的報導都是有關證券公司總裁在澎湖投海自盡的消息。名人的不幸,由於太富張力,讓原本為「不斷上漲的物價、不斷下跌的股市」而低迷、鬱悶的社會情緒,突然找到一個出口。
 
這位白手起家,叱吒證券界,多年來贊助創新金融研發,被稱為「台灣新金融之父」的總裁之死令人惋惜,也深深為他覺得不值。若遭受冤屈或汙辱,豈不更該好好活著,為自身名譽奮力一搏?
 
我的母親卻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她說,好人才會選擇自殺,其他那些臉皮很厚、毫無羞恥心的,早都逃到國外逍遙過日子,才不會自殺呢。我知道這是母親根深柢固的價值觀,與「茍且偷生」、「好死不如賴活」相較,原籍日本的母親毋寧是肯定這位總裁的選擇。
 
蔣勳教授曾經這樣形容過日本的國花───櫻花:在開得最燦爛的時候,隨著一陣風飄落,那種美,簡直就像「死給你看」一般。
 
但,人終究不是櫻花,逝者已矣,生者何堪?
 
相對於猝然逝去的生命令人扼腕,明知死亡已不可避免,卻是走也走不了,更是讓人無力又無奈。早些年,「植物人」只是一個名詞,離我們十分遙遠,頂多就是到便利商店買東西「隨手捐發票」給創世基金會。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聽聞「誰誰成了植物人,已經多少年了。」不再是特別稀罕的事。當然,「植物人」一定有醫學上嚴格的認定,「長年臥病、已無知覺」未必與「植物人」劃上等號,但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愈來愈多是不爭的事實。
 
家中一位長輩本身是名醫,中風昏迷後,在原本任職的教學醫院一躺就是十年,因為學生們充分發揮醫生救人的使命感與精進的醫術,不斷的延續著恩師的生命。但這樣的延長生命,是否僅是延長「死亡過程」?完全沒有意識,也無恢復的可能,只是依靠機器與藥物「活著」,對病人本身有甚麼意義?對家屬而言,親人「還在」,確實是免於「失去」的哀傷,但眼看親人全身插滿管子,在抽痰時痛苦得痙攣,這樣的活,是否比死更折磨?
 
我們都歡喜看待生,而恐懼面對死。之所以恐懼,是因為害怕無常,死亡更是無常中最大的無常。婦委會關注「活得健康 走得自然」的議題一年了,多次參訪、舉辦讀書會、心得分享、邀請專家演講、製作宣導教案‧‧‧都讓我們的思考漸漸提升。現在,我們開始閱讀「西藏生死書」,這不是一本易讀易懂的書,但「共同閱讀」是一件令人喜樂的活動,我們放慢腳步,一起探索,計畫在第一次讀完有了初步概念後,再請專家來導讀。
 
如果您有興趣,歡迎參加,炎炎夏日,一起來讀書。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28期(2008.8.1)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