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典範轉移/台中綠食育培訓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中分會

 

覺醒:聆聽郭華仁老師講課有感

台中綠食育議題培訓課程第三組小樹組學員 張怡文

前言
看完小女創作之「孔夫子蛋黃哥」的故事內容提到:孔夫子蛋黃哥通過時光機來到公元2866年.....,我提出了疑問:「公元2866年地球有可能不存在了,因為沒有適合生命存活的條件,也就是說可能沒有大自然了!」小女回答:「吼!孔夫子蛋黃哥的祖先早就移居到另一個星球啦!他的星球完全沒有使用過農藥土地非常健康....」言猶在耳的想像力,今天郭華仁教授提到英國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最近提出的觀點:未來人類可能移民到外太空,但在之前人類有可能已被自己的科技給毀滅;而「大崩壞」的作者賈格.戴蒙點名的三項科技是:核子戰爭、基因改造、全球暖化,其中後面兩個和農業有關係。

資本主義變相的摧殘
經營農業的方式與全球暖化的現象息息相關,全球肉品乳類製品的產量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比全部運輸業還多。郭教授分享的殺戮農場(killing field)的紀錄片中,典型的工業性農業公司孟山都,在巴拉圭砍划了260公頃的森林種植基因改造之大豆。基因改造植物的生長永遠和該公司生產的除草劑及化肥綁死,除了土地有機質的破壞溪水的污染,更是整個森林生態的大浩劫;原住民沒有了頼以維生的果實和動物等森林資源,還被化學農藥毒害而染上了病變和各種畸形。因為孩子沒的吃,每年有九萬的原住民被迫到城市生存,流離失所,形成另一個社會問題。資本主義運作下的世界經濟所產生的問題,其實是人類放任其運作的結果,南美洲生產的廉價大豆,是美國與歐洲主要供養龐大肉品和乳品生產市場的養份,付出的代價就是這些雨林消失加速氣候的暖化、原生土地的破壞與殘破不被尊重的生命對待。

覺醒
郭教授提到的觀點:我們應該支持的是生態科學的農業,而非工業化的農業,這與「好農業,是最好的醫生」作者戴芙妮.米勒醫生所提到想法相同。郭教授指出,農業的典範轉移應該由工業化全球化轉移到小農與在地生態,任何農業推動的方式,其理論都要符合生態、公平和謹慎的原則,這才是人類生活永續經營的道路。

台灣的問題與解決方向
台灣的有機農業經營了20年,有機農地只占全部農地的0.7%,全因為政府的政策和預算沒有型,譬如鼓勵農民轉型又鼓勵農民買農藥,政策老舊完全是不可能任務,有機農民無利可圖,只能走貫性農業。國外值得我們參考的作法,歐洲農業大國-法國相當有魄力的在2014年通過了「未來農糧林法」,在2015年提倡每年増加土壤千分之四的有機質,使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他們野心勃勃的預計2020年有一半的農業可轉成生態農業。瑞士政府在憲法上明確的規定:農業要照顧鄕材景觀、分散國境內居住、甚至可偏離自由經濟原則,農業是高風險行業,政府於農民轉型階段前幾年給予經濟補助度過難關。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鏡。

結論
最重要的是,人民要覺醒,如果人民認為不重要也不關心農業議題,政府就沒有壓力無法推動。現有的農業思維目標應該是「取回農業產銷權與飲食的自主權」,不論是務農者、消費者、加工銷售者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當然,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一塊。珍.古德說:「唯有了解,我們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我們才會採取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土地乃萬物之母,滋養著萬物的生命與靈魂,只有我們真正去接近土地,才能體會它的重要。正如孩子和我最近才開始的耕作經驗裡,他們會說:「哇!泥土裡有好多昆蟲....哇!蚯蚓好可愛牠們好重要.....哇!泥土好香......哇!發芽了活下來了.....哇哇!當農夫真不容易呀!」,實地的農夫經驗,絕對是対土地対環境最直接的關懷體驗(建議:可結合學校、民間團體與里長一起推動)。但願人類在移居外星球之前,就把地球重建好,回復它生生不息可愛的樣貌;當然,我也期待著孔夫子蛋黃哥的「儒家思想」若能主導整個地球的主流價值觀取代資本主義。

 

------------

農業的典範轉移:郭華仁教授課後心得
台中綠食育議題培訓課程第一組種籽組學員 陳靜儀

「典範轉移」對我而言是個陌生的名詞,而這即是今天郭教授所要講述的主題。

何謂典範轉移呢?簡單來說就是觀念的翻轉,而農業的典範轉移該如何翻轉是目前最迫切的課題,在2013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即提及應由目前盛行的工業化農法與全球化糧食體系典範轉移到生態有機農法,小農與地產地消的在地糧食體系,聯合國糧農組織主席在去年也發表談話提及農業需要典範轉移,因為現行農業無法防止土壤的破壞與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我們的下一代將無以為繼,這也就是為什麼蜜蜂逐漸地消聲匿跡,糧食越來越貴,老師也說若再不改變慣行農法,沒有了蜜蜂會使農業生產減少30%,在未來20~30年後可能會出現糧食危機。


從2002年台灣加入WTO後,似乎劃下了一個告別農業的時代,土地休耕,農村人口外移,農業勞動人口老化,農地非農化...,產生了種種因農業衰退而引起的社會議題,而從環境保育的角度去看,過度仰賴農藥與肥料的現代化農業破壞了台灣的土地與生態,一股回歸有機農法,自然農法的行動與呼聲開始崛起,呼應了老師所講的草根革命。美國愛荷華大學著名農業學者克萊兒.亨里奇也提出了一個觀念:「農業風險的公平分擔」。她指出,農業真正的問題是農民所面對的風險由誰來承擔,全球新興的4種以市場機制解決農業問題的模式:小農市集,社群支持農業(CSA),有機認證與公平貿易認證,的確達到分擔農民風險的功能,而公平貿易從源頭為生產把關,做好田間管理,同時給予農民誘因,生產出好的食材,才是真正對消費者的公平!

感謝郭教授的演說,希望這善的循環,能夠永續下去。

-----

農業的典範轉移:由工業化全球化到小農生態與在地上課心得分享

台中綠食育議題培訓課程第5組學員 后庄 林淑娟

講師:郭華仁 主婦聯盟基金會 顧問 / 國立台灣大學農藝學系退休教授
時間:2016.05.24
地點:主婦聯盟合作社 麻園頭站

上完這堂課,腦海不禁浮現出西雅圖酋長宣言的話語,「……您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 多奇怪的想法啊! 假如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清新與流水的光彩,您怎能買下它們呢?…當最後一頭野牛死去,你們能再把牠們買回來嗎? ……」心中有無限的感慨……

郭華仁教授這門課,真是完全顛覆現代慣行農業性的思維!他更進一步指出,現在農業不是應該回去古時候的農業,而是更先進的有機生態農業!老師展示許多數據圖表,包括石油儲量日趨枯竭、蜜蜂消失、基改作物、近海漁業死域等等,一一陳述現在面臨的困境,縱使之前我已聽過許多相關訊息,仍然不免心驚。聯合國糧農組織主席José Graziano da Silva: (2015/02/22)也說,農業需要典範轉移,因為現代的慣行農業,無法防止土壤的破壞與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我們的下一代將無以為繼!對於這段話,我深有同感,只要你去觀察慣行農作的土壤生態和有機農業生機盎然的環境,便可一目了然!

另外,農業的多功能價值的確被簡化、被「化約」了,一個農村可以提供的功能很多,絕對不只是政府官員簡單的想法,認為農業經濟價值遠比不上工業產值!如同灣寶的西瓜、地瓜可以飽足,但是工業區的產品是無法直接拿來吃的,這是無法比擬的。我又想到「夏子的酒」這套漫畫中曾提到的畫面,當戰爭來到時,都市人捧著黃金銀條、珠寶首飾前來鄉村農家要求換取芋頭、蔬果和稻米,那時究竟是甚麼價值比較重要?
農村的好處很多,在此節錄郭老師的資料,讓大家再重新思索一回…

1. 提供周邊產業眾多的就業機會。(產業環環相扣,有磁吸作用)
2. 累積鄉村社區的財富。(寬闊環境的精神財富肯定比都市多,公寓空間狹小哪)
3. 吸納過度擁塞集約的城市人口。(左鄰右舍常常聚集聊天,互送自家種的蔬菜)
4. 維持豐富的農地生物多樣性。(懷念兒時的鄉村,好多昆蟲生物陪伴的童年)
5. 創造優質鄉村景觀。(夏天總是一陣陣涼風徐徐地吹來……)
6. 涵養寶貴的水分與國土。(想到清澈的小溪,摸蛤兼洗褲……)

我們好需要永續的生活,永續的農業,每一個人都與土地密不可分,現代殺雞取卵式的農耕方式,真的是沒有未來…深深羨慕瑞士憲法第104條,當中提到農業應予以持續,確保糧食提供,照顧鄉村景觀,促進土壤管理的鄉村產業。如果我國憲法也能跟進該有多好……

我想要找一處好所在生活,如同西雅圖酋長所言,可以聽到春天葉子舒展、昆蟲振翅飛鳴的聲音。倘若一個人不能聽到畫眉的歌聲、青蛙的爭鳴,那是什麼樣的生活呢? 大地是我們的母親呵……

-----------

農業的典範轉移——由工業化全球化到小農生態與在地(心得報告)

台中綠食育議題志工培訓課程第四組 綠食菁英組學員: 洪貹發

郭教授以「農業的典範轉移」為主題及如何由工業化全球化到小農生態與在地地產地銷與我們分享。提到「不要用有限的價格,去衡量無限的價值」是的,因為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造就生物多樣性,依據農委會的估計特有種比率為每平方公里1.4%,超過500萬種,特有種比率代表生物多樣性豐富,這是天然資源也是永續生存的環境無可取代,但是中華民國憲法146條,國家運用科學方法,以修水利,增進地力,改善農業環境,規劃土地利用,開發農業資源,促進「農業之工業化」,..。

農業政策受世界強權的影響之下,我國的農業走向不難理解。但是農業工業化的結果是為求短視的大量生產,大量使用化肥,大面積的種植招來昆蟲的大量繁殖,為了確保收益再大量使用殺蟲劑,昆蟲死了野草一樣沒了天敵,又為了除草大量使用除草劑,看得見的結果螢火蟲不見了,看不見的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的破壞,所以修法勢在必行。記得大陸為了麻雀吃了農民的穀物,動用全民在同一時間揮動桿子,不讓麻雀休息的方法,只是生態干擾而已,累死麻雀的同時穀物卻歉收了,為什麼?因為麻雀吃蝗蟲,天敵不見了,自以為聰明的同胞做了愚蠢的事。今天如果為了不確定的利益,種植單一作物或基改食物,喪失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與國民健康的風險,實在是值得省思。

聯合國糧農組織主席 José Graziano da Silva: (2015/02/22) 農業需要典範轉移,因為現行農業(即慣行農業)無法防止土壤的破壞與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我們的下一代將無以為繼。

綠色革命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1800年的不到10億至2000年的超過70億,二戰結束的彈藥工廠亟思轉型化學肥料--1820年,大型農機--1838年,化學肥料合成技術-- 1913年,雜交種子研發--1920年,化學農藥--1940年,高產單一品種--1970年,基因改造作物--1996年。造成人體與環境的威脅、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世界貿易WTO、鄉村社會的解體種,追求短期收益,基改作物多噴除草劑殺死馬利筋,導致斑蝶消失,Neonicotinoids的使用如賽速安 (Thiamethoxam) 益達胺 (Imidacloprid) 可尼丁 (Clothianidin)造成生物墳場;猶如1962年Rachel carson所寫的一本書名「寂靜的春天」。又施用氮肥,抑制土中固氮菌的作用與生長,但促進其他微生物的繁殖,大量分解土中有機質,造成許多後遺症,如土壤硬化(缺氧)、涵水力差(缺水)養分流失(缺肥),耗盡地利的同時大量未被利用的化肥隨著地下水雨水流入海洋,因為大量細菌繁殖耗盡氧氣,優養化的結果,台灣西部沿海已經無魚可撈,如此以其他物種的消失為代價,又找不出解決問題。

就像蜜蜂的消失,蜂群崩壞症候群(Colony Collapse Disorder(CCD)),大批蜂巢內的工蜂突然消失,歐洲蜜蜂蜂群大量死亡,造成蜜蜂生態崩解。於2006年末在美國首次將這個現象命名為CCD。類似的現象於曾於歐洲不同國家發現,包括:全世界,現象最早於瑞士及德國出現,但影響並不算太嚴重。根據某法國報導,台灣從2007年4月開始疑似個案發生,但台灣的蜜蜂研究人員表示,疑似個案的症狀與西方的ccd明顯不同,因此更加惡化。藉由蜂群傳花授粉的農作物將無法授粉。至於噴藥的農人因為相信毒性很低造成的肝腎功能受損及接觸皮膚吸收的急性農藥中毒事件屢見不鮮,慢性中毒引起的淋巴惡性腫瘤更是嚴重的代價,聖經有言「你若是賺了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那有甚麼意義」,雖然聖經所指的生命並非肉體,但意義相近,慣行農法與有機農法生物友善農法對於產量長期而言並無太大的差異,但是有機農法是基於生態科學生態農業的方法,比較之前老農更進一步尊重生物多樣性。


基因革命

化約論(reductionism or reductivism) Mulan Feng的極致(化約論又稱化約主義或還原論)會造成汙染事件(基因轉殖的無法控制)、造成偷種事件、造成專利糾紛、增加農藥的總用量(生物抗性)、造成超級雜草與超級害蟲(物種基因突變以求生存)、造成第三世界國家小農受害,只有基改公司受益。更甚者為了解決單一基改無法克服的問題再以混合型基改玉米種植,解決了一個問題創造了更多的問題,更會造成生態浩劫。


小農生態革命與地產地銷

台灣1972年企業化養豬農業工業化的結果,造就環境的汙染及小農的消失,崩解小農經濟社會,因為進口商大量進口玉米導致番薯及落花生等雜糧價格奔落,豆類雜糧的收穫面積大幅減少,黃豆生產量剛好是進口量的5%,台灣原本就是雜糧生產國,小農有機雜糧救國,只有提高農民收益才能解決農村人口老化的問題,至今政府方面應該要推動「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立法程序,併參考瑞士憲法第104條精神應持續能確保糧食的提供、維護生活的自然基礎、分散國內居住、攸關土壤管理的產業得偏離自由經濟原則、使農業達成多功能任務。


士工商應挺農,因為健康的環境才能產出健康的農產品,增進國人健康。推動社區支持型農業分攤小農風險,在氣候變遷的年代,小農的優點是彈性,因為作物種類多,空間與時間的彈性運用導致作物產量穩定,吸納過度壅集的城市人口、 維持豐富的農地生物多樣性、地產地銷降低碳足跡,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創造優質的鄉村景觀,以取回--食物/糧食主權的角度來看,基於食品安全,不吃有懷疑的食物,拒絕跨國農企業輸入基因改作物,拒絕多種食品添加物之商品。

種下樹豆種子
最後張明純老師帶來樹豆種苗,來自於台東卑南鄉,興大有機市集創辦人董時叡老師的農場。台東二號樹豆董老師說,這種樹豆會長到2公尺高,樹冠雙臂張開大,不會再大,算中樹。最快今年12月有豆莢。明年陸續會生出豆莢。董老師說,打豆漿很好喝!真是豐收的一天,謝謝二位老師!

---------------

農業的典範轉移:郭華仁老師課程的一些感想
台中綠食育議題志工培訓課程學員 張招治2016.05.24

前幾年雖然已經上過各類型課程,綠繪本、幸福餐桌、綠色廚房….,今年的綠食育培訓依舊讓我耳目一新。
郭華仁教授講述了農業的變遷與未來的展望,而台灣農業的變遷也反映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改變,,我也從自家長輩的農業態度看到縮影。
我是彰化和美媳婦,住家隣近頂番婆,頂番婆是全世界水龍頭的工廠,造就了大小電鍍工廠的林立,台灣第一個鎘米發現地就離我家不遠。據說這幾年法規已經比以前嚴格很多,雖然如此,這裡都還保有破碎的耕地,老農們守著祖宗留下來的田地,辛勤地耕作,我的公公也是其中之一。
看似勤儉刻苦、樂天知命的老農,每天巡田,希望田裡豐收,餵飽家中大小,但…農藥、化肥卻是放不下的執著,好奇地詢問長輩,一定要用藥嗎?不能用有機嗎?得到的回應卻是:「有機馬係有透藥啊,沒透藥啊哪種ㄟ起來 (台語) ?」(有機也是有用農藥啊,沒農藥怎麼種得起來?)

原來,這是台灣五十年來,農業工業化的結果。即便是小農,即便是自家長輩種植的米、菜,也都離不開工業化的思維,一切都講求快速、方便、有效、簡單,看似高科技解決了眼前的生產問題,卻加重了日後更難以修復的生態問題。

二次大戰後,台灣為了與強權國家建立友好關係,在政治、經濟複雜的考量下,忽略了台灣在地生態的多樣性與人文特殊性,一味地在地小人稠的島上引進工業化生產方式,導致台灣糧食自給率嚴重下滑,務農所得偏低,年輕人不願務農,農地不當徵收,農地生病……。
郭教授提出了「有機雜糧救國論」, 因為雜糧是進口的大宗農產品,提高耕作面積不會導致生產過剩,並配合環境補貼政策,讓年輕人與農地可以延續農產業,促使農業再生。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