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自煮】台大校園的學生自煮實驗

您在這裡

作者
張容瑄/小農飯盒成員、國立臺灣大學

  「小農飯盒」團隊是由一群關心校園食農議題的學生在2015年組成。我們的初衷很簡單,希望能透過媒合生產友善食材的農友以及大學附近餐廳,為台大學生提供使用友善食材的飯盒。小農飯盒中的小農,意指「需要被看見的農夫」,希望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崇尚的生活價值、以及他們的產品(友善食材)被更多人看到。最一開始小農飯盒提供的是協助學生代訂鄰近有機便當店的餐點,但2015年隨著新夥伴的加入,再加上台大後門香料廚房餐廳願意給予協助,小農飯盒從代訂便當轉型為自行採買小農食材,並交由香料廚房餐廳代為烹飪。每周四開放線上訂購表單,並在周三時進行發放與現場販賣。小農飯盒團隊希望能夠作為一個在台大校園推廣食農議題的平台,透過好吃的便當作為媒介,宣傳更多小農議題和食材來源,讓台大學生在關心自身健康的同時,能對於台灣農業議題有更多關注。

    在賣便當賣了一個學期之後,小農飯盒的團隊成員在討論之下認為雖然便當能作為一個好的媒介,但在推廣較為複雜的農業議題時,賣便當的過程仍然無法傳達太多資訊;再加上我們也希望能舉辦烹飪相關的活動,教給大家一些實用的自煮技巧,讓大家在實際煮東西的過程中更認識食材,也讓食農議題跟學生生活之間有更多連結。於是在主婦聯盟和台大食養農創人文團隊的協助下,我們分別在11月和12月舉辦了兩場實體共煮活動,每場人數約為10-20人左右。

    第一場活動的主題為「來做吧!我的小農飯盒」,希望可以透過手作小農飯盒,讓學生了解平常吃的小農飯盒是如何料理出來的。我們不僅請了香料廚房的秋鴻阿姨來教大家料理她的拿手好菜,同時我們也邀請到了國北教的灶腳工作室來跟大家分享他們當初推廣校園自煮的經驗。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除了小農飯盒之外,其實還有許多其他相關學生自煮團體一起在為校園自煮和食農議題努力。第二場活動主題則為「來做吧!我的原民料理」,講者為花蓮瑪布隆農場的春伎大姊。活動當天她分享經營有機農場的動機和過程,也帶大家認識原住民特有的野菜知識和料理,像是野莧、番杏等等。她還笑說阿美族是最能吃「苦」的,任何略苦的野菜他們都不怕。

    從成立到至今,雖然在推行食農議題時小農飯盒遇到很多問題,像是擔心無法推廣給更多的同學,還有自煮工作坊的形式能夠接觸到的人數其實不算很多。食農教育在從對「食」物的關注引導到「農」業議題依舊需要很大的努力,不但要試著兼顧活動有趣程度也必須考量到議題的深度,以及想辦法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小農飯盒未來不僅希望能透過採買食材認識更多農民,也希望透過舉辦各式活動讓台大學生有更多接觸食農議題資訊的平台與管道。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