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上天的禮物-都市雨水回收實例

您在這裡

作者
胡雅美/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儲蓄雨水替代部分自來水
 
太空人登上月球,觀看地球,發現它是一個水藍色的星球,表面上幾乎被水覆蓋住;但真正可供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其實不到1%。現今全球氣候極端化,世界各地頻傳水荒與水患之災,因此“水”的角色亦發顯得重要。
 
台灣雖然年平均降雨量約2 5 1 0公釐,但地形屬於山多陡峭,河流短促湍急,70%的雨水並沒有深入地底水層,而是直接流入大海或在運行的過程中蒸發。加上雨季集中在夏季,而南北部雨量分布又不均,因此,台灣不能算是水源豐沛的國家。根據水利署公布的各國每人每年分配的降雨量,我們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7,是世界上排名第十八的缺水國。目前全球的氣候變化更影響原有的降雨分布常態。我們生活使用的自來水,得經過繁複且昂貴的處理過程,為了節省水資源並善用水資源,大家應該認真思考:儲蓄雨水替代部分自來水。
 
在生活當中每個人每天都須要多次的“方便”與洗滌,因此每當接到自來水公司通知停水消息時,是不是都會頭痛心煩?接著一定會將家中大小水桶、水盆、鍋子盛滿水,準備應急。事實上,能落實雨水回收就可以緊急應對無水之苦。因為大部分的生活用水,其實都不需要靠高貴的“自來水”,例如:沖廁所、洗衣服、澆花、洗車、拖地……這些都可以利用“再生水”——回收雨水來解決。
 
自設小型滯洪池
 
根據自來水公司統計,台灣的家庭生活中,馬桶用水佔28%;洗衣機佔22%;兩者相加就佔去家庭用水量的一半,所以如能從這兩方向去著手減少自來水量,自然整體用水量就會大幅降低。馬桶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但卻是最浪費水資源的設備,為了滿足我們的方便,用珍貴的自來水處理「方便」,的確是很奢侈浪費的一件事。順便也提供一個數據給各位:現在台灣自來水的成本是30元/度(包括消毒處理、輸送管路),但多年來我們卻只花11元/度就可盡情甚至無限量地享用便利的水資源,這樣合理嗎?
 
其實家家戶戶利用建築物的屋頂接上雨溝就可以充分將雨水收集下來,經過簡單的濾網隔除雜物、枯葉等,再儲存到雨撲滿/儲水桶裡。在平日作為澆灌、沖洗、刷掃物品之用,一來省了自來水的使用,二來減輕了豪大雨淹水之災,同時也是對環境友善的措施,減少防災、治水無謂的經費開銷。若政府補助每家每戶裝置雨水回收系統, 自設小型滯洪池, 相信可以為台灣省下幾千億的治水與公共衛生預算 !
 
珍惜上天賜的禮物
 
現在介紹兩則雨水回收的實例:一位是曾應邀來基金會主講的邱亦儒老師(現職:慈濟大學教師),住家頂樓因夏日受熱難耐,而發奇想改造屋頂。利用遮雨棚作為集水區,自置儲水槽及簡易過濾系統,不耗能即可欣喜地將上天所賜的雨水全然截留下來;每逢雨天家人都高興並大方的使用雨水沖馬桶,因為邱老師說:這是上天賜與的禮物。
 
另一位是邱老師的跟隨者:李旭登先生,為了珍惜水資源而回收數個大型塑膠桶充當儲水桶,儼然蓋成了個小小水庫在自家樓頂上,雨水回收量可達1800公升。李先生宣稱這樣做就如同在屋頂上栽種一棵樹,涵養水源。
 
兩位先進說得不錯:人原來是可以如此簡單與天、地拉近關係啊!
 
水土一家親
 
從去年底開始,台北市因為花博將城市變美了!在羅斯福路沿線有不少空地、廢墟,轉眼已改頭換面成了可愛的、讓人願意佇足停留的綠點。如樸門花園、雨水花園、綠意舞台花園、生態觀察花園、藥草花園,使得社區居民能體驗另類的城市風貌與藝術空間,同時傳達了環境教育的理念,更改善了微環境的氣候。相信大人小孩都可以近距離親水親土。
 
“水”是萬物生命之源,“土”是大地之母,有水有土,萬物乃欣欣向榮。生活在水泥叢林裡的現代都市人,有多少人還記得土壤的芳香?有多少人還記得泉水的甘甜?希望政府能重視且大刀闊斧讓國土規劃綠建築法規通過,改善現有的熱島效應問題,讓保水保土不再是口號,讓我們這一代就能享有健康的環境。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43期會訊(2011.2.1)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