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這段時間,孩子發生了什麼改變呢 ///
「相較於老師來說,我們與學生的相處時間較少,上完課過後也到了放學時間,學生們就匆匆的離開了,但是還是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一位學生在中堂休息的時候找到我,問我為何不支持核能,並清楚的表達了他的觀點。雖然我認為許多的論點是有所誤解,但是一句『沒有核能了,台灣會缺電吧,我們又不能用愛發電』,無疑是相當的尖銳。
但幾堂課過後,再次跟他聊天時他說到:『核能在台灣真的有許多的問題,我們也不該把能源只壓在核能一種能源,我們也應該要多元的發展各種能源。所有的能源議題都很複雜,沒有一種能源是”萬能藥"。』」
-
「還有一次進到班上,我馬上發現這間教室與隔壁間不太一樣。這間教室沒有辦法開冷氣,因為測量溫度的感測器還沒有達到規定可以開冷氣的 30 度以上。一群小朋友擠在冷氣卡讀卡機旁,用衣服摩擦冷氣卡,企圖透過熱熱的冷氣卡加熱來開啟冷氣,令我沒想到的是,這真的成功了!冷氣機成功的被啟動。
但當天真的是需要開冷氣嗎?而我自己的答案是需要,當天確實比較熱,教室就算門窗全開也絲毫沒有空氣流動。俗話說:『囡仔人尻川三斗火』,20 多位的小朋友更是讓教室的體感氣溫上升到悶熱的程度。為此學生們會想要在體育課或是外堂課時,偷偷的將冷氣保持開啟,讓大家回到教室後,可以享受到舒適的教室空間。
但在學期末「永續股長選舉」時,我聽到當初拼命嘗試打開冷氣的同學們,分析教室中太熱的原因:因為氣窗無法開啟,而且教室的西曬需要拉窗簾,但這也讓吹進教室的風變的更少。同學們也在發表中,提出各種解決方案。」
「對我來說,這就是我們在這裡推動能源教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