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食育」定義初探

您在這裡

作者
黃嘉琳/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綠食育」定義初探[1]

「綠食育」一詞在主婦聯盟基金會的使用上始於運動層面的推展,針對飲食安全、消費意識、親子教育等主題的關心與倡議,包含反對高風險美國進口牛肉、呼籲合理化施肥以降低蔬菜中硝酸鹽含量、「反基改作物」的宣導和解說、從家庭開始注重飲食教育等等。

農耕、畜牧、漁獵及採集等人類活動提供餐桌上的口腹滿足,但隨著工業與科技的發展,化學工廠、實驗室、食品加工業的介入力量和產量也不容小覷。無論從個人、家庭、社區到國家、國際社會的各個層次,食物與環境議題皆密切相關,儘管現代人越來越不意識到這一點,但任何人每餐所食所飲無不出自山川大地的食物鏈循環,健康、營養、無毒、永續性等概念,體現在食用者的身上,一如其展現在食物生產製造、包裝運輸、烹調食用乃至於後續垃圾處理或廚餘回收等面向。

因此,「綠食育」可一言以蔽之簡單地定義為「與環境相關的飲食教育」。

從相關文獻中爬梳,我們可參考中興大學助理教授林怡潔(2012)援引主婦聯盟基金會講師張明純的分類,將其區分為農業教育、飲食教育和環境教育三大領域。她解釋各領域的作用:農業教育指認識生產者與食物,飲食教育則著重保障飲食安全,同時正確的飲食也達到保護環境、節能減碳的作用,環境教育則倡導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念並向下紮根。

新竹教育大學助理教授張瑋琦對「日本食育基本法」有深入的研究,她表示,日本食育政策除了著墨在家庭中的飲食教育、飲食文化、乃至於環境保育等關係,更致力於提升國內糧食自給率,強調農產品地產地銷和對本國產品的認同,因此食育一詞不僅指飲食教育,其實是食農教育。在〈鄉村綠色飲食指標建構之研究〉一文中,張瑋琦等將「綠色飲食」(sustainble food)指涉的範疇擴及食物生產、運送、消費到製作和食用等部分,更將「環保、永續、正義」等意涵納入綠色飲食的概念當中。借用該文的說法,我們或可初步將綠食育定義為「以教育目的和方法,達到環保、永續、正義意涵為主軸的飲食實踐」

我們從以上資料呈現的內容,進一步闡釋綠食育的定義,應為一囊括飲食、農業、生態、營養、文化等五大面向的整合教育概念。其以促進滿足個人營養需求和身心健康的飲食觀念及實踐為起點,立基於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的觀照,提倡土地永續和社會正義的農林漁牧施作方式,延續並發展在地的、社區、富有歷史傳統的意涵的及多元的飲食文化特色。綠食育的實踐場域包括個人、家庭、社區、教育單位、更擴及各公眾領域。


參考文獻:

林怡潔(2012)。綠食育的對策。經濟部技術處的ITIS智網https://0rz.tw/PZUFu 及食品所官網的食品產業知識庫https://0rz.tw/Ak6E0。2012年10月15日。

張瑋琦、顏建賢(2011)。鄉村綠色飲食指標建構之研究。鄉村旅遊研究。2011年12月。




[1] 註:定為「初探」,乃因綠食育一詞的定義還需更多文獻資料的整合、更嚴謹的學術和實務經驗的探究,本文實為一拋磚引玉之作,期待更多相關討論來豐富這個學術的、議題的和深具運動性質的領域。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