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全國NGOs環境會議 全球化與食物安全 從反基改運動守護糧食主權 活動後記
您在這裡
開場周桂田教授在報告中直指,「由於人類現今使用科技的能力大過於管理的能力,帶來不確定而難以控制的風險,全球化的複雜性又將風險快速擴散並反饋於在地,此全球化風險成為當代最主要的普世議題。」周教授認為,風險分配是有階級性的,以基改食品議題為例,富有的人得以選購成本較高的非基改食材製品。
現今食的需求是人每日生活切身相關的事情,現代社會沒有人能逃避食品風險分配與風險社會民主問題。台灣作為媒體傳播發達的社會,竟有九成民眾缺乏充分基改知識資訊,無論教育程度與年齡,都一致缺乏資訊。台灣每一至兩年就有一次的食物爭議,除了基改還有被迫開放進口的美國牛與日本輻射食品,周桂田教授認為社會民主的實踐需要更多的社會對話、溝通進行公民參與式的商議與反思。
「台灣近年來這些全球化食品風險社會爭議的代價雖然巨大,但公民團體及各界相當強健性地提出各種國際與國內論據知識,持續深化對本土社會在全球化政治經濟霸權下相對的環境、健康或社會公平的發展路線,將是一個國家邁向強盛最需要的基本價值與制度建構基礎。」周桂田教授結語期許非營利組織與全台消費者聯手捍衛未來食品安全,積極要求國會正視「食品履歷制度」、消基會版「消費者保護基金草案」。
「食品履歷」制度可以讓消費者清楚知道食品的生產履歷,保障消費者知和選擇的權利;「成立消費者保護基金」則是萬一發生重大食品安全問題時,業者即應負賠償之責,為廣大食品受害者的求償之路,開啟一道爭取公平、合理之門。
名豐豆腐黃孝成老闆在開頭即表示,「台灣人買豆腐的習慣,通常不是比品質,而是能不能放的久。」現今傳統市場多數攤販販售豆腐時,常溫放置,甚至陽光直射;而超商所販售的豆腐則是使用過多的防腐劑,黃老闆建議一般豆腐通常超過七天即不宜食用。
黃老闆同樣表示,名豐生產豆腐的技術師承日本精神,優質的豆腐要有極佳的環境配合,因此名豐不斷投資新廠設備,在水、電上付出相當的成本。最初黃老闆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契機,源自黃老闆把製作機器借給合作社的共同購買做豆腐。雙方共同開發的豆腐是:共同購買堅持產品觀念─非基因改造,開發完全天然的豆製品;名豐提供機器技術,並在名豐的廠房生產製作。
初期1998年推出的綠主張木棉豆腐,是當時台灣最貴的豆腐(18元/400公克)。黃老闆說「曾經豆腐調漲五元,引發合作社員反應,我也曾正式通知合作社要不然不要做了。」過去亦曾經租下的一個店面,每月收入不足以付房租水電,當黃老闆打算把店收掉時,房東請他不要收,甚至願意不收房租、出水電費,全力支持黃老闆。「外面1斤黃豆做12塊豆腐、我做5塊;1斤豆人家最多做13瓶漿、我做3.5瓶漿。」,也請在場的大家再想想,平日35元買一千毫升的豆漿,買到的到底是水、是糖,還是人工香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