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河川的美麗與哀愁
您在這裡
河川曾是人們重要的生活空間,如今,都市發展及不當整治所帶來的河川與污染生態破壞,使清流不再。人們對河川的瞭解,也貧乏得只剩下「排水溝」的誤解。南屯子弟阿洲老師(江慶洲老師,中市原鄉文化協會總幹事、大臺中市政監督聯盟召集人),藉由一系列台中南屯溪、水碓聚落與劉厝鎮平溪的照片,再現都市河川的往日風貌,希望藉此喚起全民共同關注都市河川的環境變化。
在人類歷史裡,河之所在便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河流沖積所帶來的豐富有機質,將土壤轉為肥沃的耕地,使人群得以據此農耕、定居,並發展成聚落。南屯溪蜿蜒穿過的水碓聚落便是如此,至今仍有300年前漢人屯墾痕跡。此外,距今約1700年的「麻糍埔遺址」於該區出土,更顯示當地所具的歷史人文價值。
七零年代的南屯溪仍有自然竹林、土坡石案的自然生態,在地居民於蓮花埤捕蟹、取水、洗衣、游泳,甚至划竹筏,是真正的的親水生活。八零年代,上游七期、八期重劃區開發,以及九零年代進行截彎取直的河川整治工程後,不僅蜿蜒渠道、青竹綠樹與水稻良田三者共存的溪畔景觀不再,鵝卵石護岸也被「三面光」的水泥硬式堤防取代。河道被加蓋填平後,從25米寬縮減至10米寬,自此,南屯溪成為一條貌若排水道的河川。
阿洲老師藉由南屯溪的變化,說明過往河川整治工程忽略生態與人文層面的評估,導致整治後河川生態遭破壞,也阻斷在地居民與河川的親近互動。此外,截彎取直讓蓮花埤消失,等同削弱河川所具的蓄水及滯洪功能,導致當地嚴重水患。因此,他強調,祖先的智慧說明人與河川可以共生共存,現在防洪治水應改用「寬容」的原則對待河川,讓水流有道可去,甚至有地可淹,不能僅是填平加蓋,若缺乏如此省思與認知,恐怕防洪治水水更淹。
除了南屯溪的變化外,阿洲老師也呼籲在場聽眾,費心監督周遭的公共工程建設,因為它們不僅會改變我們的環境面貌,也將改變下一代的生活方式。他指出,過去台中市重劃區開發前,沒有依法作區域排水,現在十三期重劃區將動工,也沒有從南屯溪上、中、下游作整體流量規劃,甚至要將永順路以南近一公里的舊河道填平造路。他說,坐視政府進行不負責任的都市開發,等於犧牲後代子孫的環境公益,因此,他也向台中高等行政法院遞狀,請求撤銷市政府已核准的「台中市第十三期市地重劃區排水計畫書」。
此次講座共有20多位參加,第三河川局和水利規劃試驗所也派員到場聽講互動,聽眾也詢問:「梅川是否真的會打開?」、「聽說中山醫大後面的河真的要加蓋嗎?」、「什麼時候要去劉厝鎮平溪生態參訪?」。看來,開場時老師叮嚀「用自己的方式親近河流」,大家都已經踏出第一步了。
相關網頁/延伸閱讀
-
日日享綠系列講座:台中河川的美麗與哀愁
- 搶救舊南屯溪籲中市府保留最後天然河段
- 搶救南屯溪自然與文化景觀facebook專頁
- 鎮平溪水怎有老阿嬤的淚水? -- 江慶洲
- [立報] 筏子溪的美麗與哀愁
- 河川紀事|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