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價值就是教育:從輻射食品教育談起

您在這裡

作者
林雅惠/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在福島生活的情形

我在福島生活的情形

對我來說,在福島生活的情形 

例如  早上起床打開窗戶深呼吸的習慣沒有了

例如  洗好的衣物不能在戶外曬乾

例如  庭院裡採下的蔬菜要丟掉

例如  即使甚麼都不說,看著每天主動帶著劑量器和口罩出門的女兒,我的心就痛了起來

─來自一位福島女性(吉田麻里香)的筆記

災後仍留在福島的吉田女士記錄著,日常生活的各種改變,包含連自家種的蔬菜都無法食用。只因輻射塵會隨著空氣飄散落至土壤與海洋中,進到蔬菜與食物鏈當中,最後爬上家人的餐桌。

持續內曝的過程

本會長久以來鼓勵民眾食用在地食材,但當核災來臨時,輻射食品卻會透過空氣、洋流、貿易等途徑造成跨國污染,連非災區國的食物可能都難以倖免於外。

一般體外遭受的輻射,我們可以透過穿著加強保護,也可透過用水沖洗去除,但若不小心自口鼻吸入或食入,就會在體內持續暴露無法排出。

我們吃進的輻射殘留食品會長久在體內攻擊細胞,排不出去的輻射會造成頭暈、拉肚子、基因異常或其他疾病產生,而有害核種大多半衰期冗長,一旦攝入也易隨著遺傳將輻射傷害持續到下一代。

教育作為途徑

然而,2012年6月我國衛生署公告「食品中原子塵或放射能污染安全容許量標準」修正草案,卻欲將我國食品輻射汙染銫134、銫137的容許標準從370貝克/公斤放寬到600貝克/公斤,才讓我們驚覺輻射食品已經悄悄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

面對日本食品大舉進口來台,我們也發現國人普遍對於輻射食品知識的不足,教育是增進知識且能讓民眾採取正確行動的有效途徑,因此除了推動社會運動與監督政府以外,我們也開始進行輻射食品相關的公民教育活動。

我們近兩年共舉辦120場以上的相關活動,針對學校及一般民眾為宣教對象,並依循進口食品、核災演練、輻射防護等角度分別切入,當中輔以影片、繪本與DIY等多種方式宣導輻射食品相關知識。

降低學校師生傷害

在學校方面,我們設置多種情境題,像「當核子事故意外的警報響起,大量的輻射塵迅速的往空中飄散,若校方位於輻射污染區內,校方必須準備學童的營養午餐時,該如何選擇安全的食材降低師生食入輻射的傷害?」讓各校師長模擬處理與討論應對措施,並規劃食物在運送、烹調過程中有效防護,如何降低學童涉入輻射食品的風險。

日本學校當前的做法是謹慎的挑選食材產地,並針對每種食材採取一公斤進行輻射食品的檢測,食物烹煮與清洗的過程中僅使用礦泉水,也會盡量減少食物在運送過程中暴露在室外的時間。

我們在親子書店與國中小學的教案中,則搭配使用影片、繪本等工具,對孩童教育輻射食品可能帶來的傷害,並手工縫製人體輻射危害器官圍巾教具,讓孩童可以隨機抽出核種紙牌,猜看看抽出的核種可能會危害人體的哪個器官,透過玩中學,可達到認識人體器官組成與不同核種所帶來的傷害。

民眾座談分享及交流

為了讓一般民眾了解輻射食品之風險,我們則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舉辦輻射食品座談會與分享會,來暢談國際上輻射食品的現況與研究報告,從中瞭解如何挑選食品與輻射會以何種形態存在食物中並流通各地,各國在核災後因食入輻射食品所帶來的疾病與影響。

透過擺攤活動,對大眾宣講攝取輻射食品只要低限量,就有可能會對健康造成傷害的觀念,期盼號昭群眾一同向政府呼籲人有免於吃輻射食品的自由。

畢竟從我國頻頻放寬輻射食品進口規範與消極檢驗態度下,人民無力自主檢測,也無從得知哪些食品含有輻射,但近期官方提供的日本輸入食品檢出微量輻射食品資料中,我們才知道原來進口的烏龍麵、薯條棒、脆皮冰棒、水產與茶等多項食品早已中標,但這些食物恐怕已被大家吃進肚。

已經不是不買就可以的世界

推行輻射食品相關教案至今已兩年多了,常遇到民眾反應「我不要買日本的食品就好了」,但市面上進口食品產地與成分多標示不明,日本早已充斥混合稀釋食品與甲地產乙地包裝的情況,且國內檢驗樣本數不多、鬆散,缺乏統責單位與標準,看著鄰國日本、香港、韓國紛紛因檢測到輻射食品而加強把關,不禁為國人的輻食安全捏了把冷汗。

G. M. Trevelyan曾說過:「歷史唯一的價值就是教育。」我們不希望台灣必須像「希望之國」中的主人翁拿著輻射偵測儀在超市裡謹慎的挑選食材,也不希望像「A2-B-C」紀錄片當中,看到伊達市政府竟然要將學童營養午餐全面改為使用福島市的米,只為有效消耗每年有250噸的福島米。

在當前油品、銅葉綠素、瘦肉精…等諸多食安問題爆發之際,加上攝入低劑量輻射食品並不會帶來立即性的傷害,因此國人對輻射食品關注有限,所以我們期盼能藉由收集到的歷史經驗與醫學研究為依據,持續來對大眾宣導輻射食品的現況與危害,提升國人危機意識,並喚醒其知的權利。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