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適 不安 絕望 -- 福島兒童受害現況

您在這裡

作者
范真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非核家園小組成員)

(攝於2011年3月16日, 女川町,轉載自香港救助兒童會

 

迫每天與輻射緊臨而生活的福島的孩子。

尿液中驗出放射性物質,而變得自暴自棄的孩子。

想要救這些孩子。這樣的願望讓支援的行動一圈圈擴散。

 

「如果福島已經不適合孩子們居住,必須疏散或避難,那就請政府明白告訴我們!孩子們才有逃命的機會。」一位對女兒的未來不敢再懷抱夢想的母親說。

   女兒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打網球,現在國三的她,即使校園內的輻射量到今年七月,還是每小時接近2微西弗,有時甚至超過3微西弗,依舊每天努力練習到黃昏。因為多年來她最大的夢想,就是拼網球推薦入學,進入以網球聞名全國的高中。

(2011年4月30日,台灣民間團體共同上街頭反核。照片轉載自妙香子

  國家暫定輻射量的基準,要每小時超過3.5微西弗,學校才會限制戶外活動。所以棒球部的男生們也同樣在泥土、汗水中每天持續著練習。「可能是習慣了,還是想到已經受污染也就認了…,我們真的沒辦法一直在緊張中過日子啊。」「我們都知道輻射的可怕,也知道後遺症會在將來出現,但班上同學都已經麻痺了。」同學間的話題,也回到核災前的電視節目、偶像明星。天真無奈的另一面,則是憤怒與不平。「把全部核電廠都爆破好了!」「為甚麼只有我們必須遭受這種事?乾脆整個日本都滅亡好了!」事故剛發生時,約有七成的學童戴著口罩,現在已不到一成。春天時還緊閉門窗的教室,一到夏天,只靠電風扇根本難耐炎熱,也就把窗戶全開著。」

   福島市位於福島第一核能發電廠北西60公里處,並沒有被國家指定為避難地區。事實上,每小時超過3微西弗的地點有好幾處,甚至還有超過當年車諾堡核爆事故時,做為強制遷移的土壤輻射量基準─1平方公尺55萬5千貝克。根據神戶大學研究所山田教授等,於六月對土壤的調查指出,「核污染不容易消失,可以說相當於一個人的人生長度。讓毫無防備的居民住在這樣的土地,絕不妥當。」

(4月30日反核資料照片,轉載自大紀元。)

   身體不適的狀況,正逐漸漫延在小學生與嬰幼兒之間。往年不是這個時期好發的各種感染症,如流行性感冒、腮腺炎、水痘、溶連菌感染症等等 ... ,都同時發生。醫師說,過去從沒有這樣流行的情況。孩子腹瀉、流鼻血等案例也不斷增加,讓父母擔心孩子體內已受到輻射感染。

   實際上,相關的調查結果已經出來了。由家長所組成的「從核能保護孩子們的福島網絡」針對住在福島市6~16歲的學童檢驗的結果,六名男生與四名女生的尿液中,全部驗出放射性銫。其中銫137在一公升最多1.30貝克,銫134則為1.13貝克。對此,政府的回應倒是十分迅速,高木文部科學相在記者會中指出,即使是銫137被驗出最多的學童,在同一環境中持續生活到七十歲,污染質也不會超過8.9毫西弗。此為放射線醫學總合研究所的推估質。「這是很低的水準。」對健康不會產生問題。

(3月15日,在日本福島縣,工作人員對一名兒童進行核輻射測試。引用自新華社/共同社)

   體內受到輻射污染所造成的的危害,由於研究還少,專家的意見相當紛歧。診察過六千以上受污染者的肥田醫師指出,進入體內的放射性物質,會長時間傷害細胞,即使微量,也可能引起嚴重後果。各種感染症的流行,很可能起因於免疫力的下降。而流鼻血、瀉肚子,正是當年在原子彈爆炸後,進入廣島的人們常見的症狀。

   「把福島縣內的孩子們疏散、避難到安全的場所」的行動,正相繼展開。當年廣島、長崎是被原子彈轟炸,多數人根本無法逃命,但現在是可以從福島逃離的。政府相關單位卻不做為,讓居民十分憤慨。即使只在暑假期間,也應該可以用夏令營等方式,讓孩童到輻射線量低的地方舒展、放鬆。全日本的NPO、各都市鄉鎮、民間企業等,紛紛啟動執行。有些孩子被送到義大利,有些則被招待到北海道保養身心。

  「 輻射污染會將孩子的一切奪走,但有一樣是絕對奪不走的,那就是家人的愛。母親的笑容,是與核污染對抗的孩子們最大的支持力量。」

(4月30日反核資料照片,轉載自台灣立報。)

本文摘譯自2011.7.18出刊之日本《AERA》雜誌33期專題報導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