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搖的老年

您在這裡

作者
范真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非核小組成員)


(圖片引用自《南方都市報》)

多年前,只要提到老年,大家都會把「四老」掛在嘴邊──老伴、老本、老友、老身體,彷彿只要把這四樣顧好,就足以安享晚年。曾幾何時,社會的形態與價值觀丕變,原本賴以養老的「四老說」瞬間瓦解。

讓「老本」問題浮出檯面的,是2008年由美國雷曼兄弟公司所引發的一連串全球性金融海嘯。在台灣,最大的受害者,竟然是最禁不起風險的退休族。他們把「老本」全數押在自己完全不懂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上,如所謂的連動債。其實他們並不貪,所追求的不過就是理專口中〝比定存利息高〞的〝保本〞投資。新聞報導一大群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街頭、在銀行門前抗議,他們不明白,怎麼一覺醒來,辛苦大半輩子的「老本」竟然就沒了?未來,他們該怎麼渡過失去退休金、又不再有收入的老後啊?

覬覦「老本」的,還不只是相關的金融業者。我們可以不受媒體強力播送的〝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不做投資,把錢放定存,利息會被通膨吃掉〞的恐嚇,卻很難拒絕子女〝不動產權狀借給我去貸款,到時一定連本帶利還給你們。〞的哀求。接下來,一齣齣〝房子被法拍,臨老還得租屋而居。〞的人生戲碼,就在身邊親友與公眾人物身上一再上演。就算躲過這樣的悲劇,卻躲不掉成年子女要求與父母同住的現實。景氣差、就業困難、薪水少、養不活自己的下一代愈來愈多,啃老族、寄居蟹世代應運而生。現在家庭子女數少,父母通常不會把孩子往外趕,結果就是──等父母老了,就進安養院,房子由下一代來住,一併解決〝房價太高,買不起房子〞的社會問題。

「老本」如此,那「老伴」呢?步入結婚禮堂時,哪對新人不憧憬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美滿幸福?但根據內政部統計通報顯示:2010年全台離婚人口為五萬八千人,其中65歲以上人口離婚率約0.3%。以結婚長度而言,結婚30年以上離婚的夫妻,僅佔所有離婚件數的4.09%。單就數據來看,高齡離婚比例似乎很低,但與2000年的2.39%件數相比,十年成長約7~8成,是成長幅度最大的區間,這個現象值得社會共同來關注。鄰近的日本,所謂的〝熟年離婚〞,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某種程度意味著二次大戰後女性意識的抬頭,女性擁有經濟自主的能力,不再依附男性才能生存,也就無需委屈自己遷就不愉快的婚姻。當然,「外遇」更是摧毀一個家庭的最大殺手,這是自有婚姻制度以來,人性最禁不起的考驗。

以上還只是通報數字,實際狀況應遠遠高出表面所顯現。除了離婚,還有更多喪偶者、不婚者,社會愈進展,家庭型態就愈多元,「老伴」的定義恐怕要重新界定。老伴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寵物,重要的是不讓自己陷入孤獨的困境。成年子女往往排斥失偶父、母的再婚,子女的心情與現實面的考量固然可以理解,但父、母大半生已經為社會、為家庭貢獻過,到了中老年想再找個老伴,子女的接納應該是對長輩最大的祝福。

隨著醫療技術與設備的日益精進,「老身體」的問題反而更加棘手。人類的平均壽命愈來愈長,遺憾的是,生命的長度並不代表生活的品質。任誰都希望自己活時健健康康,走時自自然然。但實際上,有多少人是臨老還腦袋清楚、有胃口的吃、能沉穏的睡、能輕鬆的走、能恣意的動?經常在公園或騎樓看到幾個外傭們嘰嘰喳喳的聊天,一旁輪椅上的老人,卻是個個神情茫然,無辜的被〝放置〞著,這,很可能是他們日復一日的生活形態。更淒涼的是,醫院裡倘著多少老人,全身插滿了管子維繫著一口氣的?又有多少老人以痛苦的心肺復甦術(CPR),從鬼門關前一而再的被救回?甚或在毫無知覺的植物人狀態下,累積著年歲?這樣的「延命」,果真是他們願意的?人,是否都有權利選擇有品質的晚年生活與臨終方式?

如果前三項都動搖了,「老友」可能成為最後一道防火牆。把老友的意義由小我的〝老朋友〞,擴展為大我的〝利人利己〞,就能清楚解釋這個論述。早年,「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夥伴們,因為在市面上買不到想要的東西,決定自己去找,這就是「共同購買」簡單的源起,也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的前身。如今,合作社已日漸茁壯,即將迎接十週年慶,成為社會上不容小覷的消費與環保的力量。我們期待能將「共同購買」的精神,延伸到「共同養老」,發揮合作社「社區營運」的理念,集結眾人的力量,去找尋理想的安養院,推動建立健全的托老制度、支援在宅服務,實現人人渴望的〝在家養老〞、〝在地養老〞。

日本東京大學大學院教授上野千鶴子在「一個人的老後」一書中開宗明義:「人,不論有沒有結婚,只要長壽,到最後終究是一個人。」如何為老後預做規劃,圓滿走完自己的一生,正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人生最後課題。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