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食品風險高 主婦聯盟籲各界重視
您在這裡
基因改造食品充斥於市面上,然而許多食品包裝仍然標示不清。由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灣大學種子研究室以及綠色陣線協會所共同成立的「台灣無基改農區推動聯盟」,於今日(11/23)上午召開記者會,公布市售產品基改成分的標示統計。聯盟並呼籲政府應加強對基改食品強制標示的規定,以及檢驗機制,以確保國人健康無虞。
基改食品健康風險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副教授蘇怡寧指出,透過「基因轉殖」技術,將不同物種的基因加入另一物種,有助於科學研究探索基因的功能。進一步發展出的「基因改造作物」,則是把新的基因加入既有的作物,希望能增加作物抗寒、抵禦病蟲害、抗藥等能力。蘇怡寧認為,原始的想法立意良善,但近十幾年來,科學界慢慢發現基因改造食品對健康的各種風險。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根據國外一些報告指出,有白老鼠因餵食基改大豆而生長遲緩而不孕的案例。也出現過餵食基改大豆後,倉鼠的第三代口內生長出毛髮的情形。他認為,基改食品目前仍有各種食用後的健康風險,政府應明確立法管制。
蘇怡寧強調,基因改造食品進入食物鏈之後,目前的實驗無法確保不同的物種吃了會有什麼影響,而實驗的時間往往僅數個月,無法呈現長期的影響。但食品安全的標準應該是確認完全安全,才應該開放食用。蘇怡寧坦承,以個人角度而言,覺得基改食品真的非常危險。
台灣基改食品現況
就消費者立場,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指出,雖然目前僅開放基改黃豆與玉米進口,但因豆製品為台灣民眾主食之一,而玉米經常為兒童零食的原料。所以對民眾的影響仍不可忽視。
行政院衛生署於2001年就規定基改玉米、黃豆成分如佔總產品重量的5%,應於包裝中標示為使用「基因改造」。然而,根據主婦聯盟調查,在超市、便利商店、以及大賣場所販售的108種玉米食品中,有近六成沒有標示為基改或非基改,其餘四成標示為非基改,僅有極為少數標示為基因改造。而在59類黃豆產品中,六成註明為基因改造,近四成為非基改,少數為無標示。黃淑德表示,消費者無法透過目前的標示規範,獲知明確的訊息。且規範外的散裝食品,例如傳統市場製作的豆腐豆漿等,更是潛藏的風險。
郭華仁表示,目前國內基改玉米、黃豆的進口僅有書面審查。書面審查的資料甚至都是由基改公司內部提供,或是委託單位實驗。他認為,這樣的作法容易有疏漏,給基改公司造假的空間。
結合消費者與農家力量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表示,台灣無基改農區推動聯盟,自2008年起,開始推動無基改農區計畫,結合小農戶共同宣告自己的土地拒絕種植基改作物。目前為止,已經有457戶,共719公頃的農地宣告為無基改農區。聯盟的目標為,希望農民都能體認到基改作物的問題,未來台灣成為一座無基改島。
黃淑德舉例,雖然目前國外已經有基改馬鈴薯,但因民眾反彈聲浪大,所以不敢貿然上市。台灣長期以來受到美國的貿易壓力,不斷開放美國商品進口。基改食品也是在類似的條件下開放。她強調,民間團體以及消費者應該要勇於表達意見,關心基改食品的健康風險問題。並結合農民的力量,一起反對基改食品與基改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