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女人,那些故事-主婦聯盟25年簡史

您在這裡

作者
陳裕琪/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時代背景
 
解嚴前,七、八十年代是臺灣社運史前所未有的發端期,更是最艱難的集結期,開啟民間社會力先河的消費者、反公害自力救濟、生態保育、爭取女權等運動…可謂百家爭鳴。這時期所建立的台灣社運組織和人力規模,也從此奠定了台灣非政府組織(或非營利組織或第三部門)未來發展,甚至邁向民主國家的雛型。
 
在此歷史脈絡下,成立已25年的主婦聯盟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因為它開啟了女性參與公共政策、投入環境保護、爭取消費者權益等議題的一扇窗,最重要的是讓婦女「走出廚房,關懷社會」。誠如王俊秀教授於1996年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發表論文時所言:「這群有識婦女帶領家庭主婦從搖籃、菜籃到跨欄。」
 
細說從頭
 
1962年瑞秋.卡森女士著作「寂靜的春天」,提出DDT等氯烴類農藥之長期毒害的現象,開始受到社會大眾的的注意。七十年代起接二連三的重大公害事件提高了民眾對於切身環境意識。(如1979年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爾核能電廠爆炸)一群涵蓋各領域的學者專家體認到臺灣社會在工商急遽發展下,社會型態的急遽變遷,自然環境境已受到極嚴重的破壞,核能發電政策正在擴張中,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不能再坐視生活週遭的種種環境病態,於是決定合力辦一份雜誌,將國內外環境事件傳播給民眾、提供「另一種聲音」(有別政府的政令宣導),讓人民有知的權利。定名:新環境雜誌社。
 
 跟隨這群學者專家張羅大小事、紀錄會議、收集資料的台大張國龍教授的夫人徐慎恕女士愈發覺得光發表言論,不參與實際行動是無法滿足社會期待的。於是她開始找尋親友同好,成立志工團,決心從自身做起,改善周遭環境品質、提升生活素質,使下一代健康、安全的生存下去。雜誌社成立未足一年,原隸屬雜誌社下的婦女志工團已漸次擴大人力,也想更自主發展,於是1986年1月6日正式成立《新環境主婦聯盟》。(後稱《主婦聯盟》)
 
《新環境主婦聯盟》以環境保護為首要工作目標,鼓勵加入之會員「勇於開口,敏於行動,向您的鄰居、朋友、親戚介紹和灌輸環保觀念及可行的環保行動。督促民意代表和政府有關機構,共同為環境保護而努力。」
 
草創之初,時任會長兼發言人的徐慎恕女士,鼓勵成員各自發想議題,建立專案,自主行動。記得一進入位於臨沂街69號地下室的會所,迎面一張黑板,列著各項專案,及專案負責人:垃圾分類、提倡購物袋、林家花園古蹟、關懷雛妓、速食問題、公共場所戒煙、高速公路拋棄物、牛奶用紙盒、軍公教福利中心紙袋包裝、少用保麗龍餐盒包裝、美滿家庭、教大學生廢物利用等十餘項專案。這種化繁為簡的行動模式,少了僵化制度的制約,多了人治自主的活力。當時僅有十坪不到的辦公室兼會議室,只有呂淑雯一位專職秘書和大學生義工陳裕琪職行政工作,但這方寸之地卻經常擠滿媽媽義工,分聚角落,進行小組討論。若身兼數個專案的成員,只見疲於奔命,集思廣益,景象甚為熱鬧。
 
大家印象深刻的「到速食店站崗」,是打響名號的第一波行動。(主訴求在,一、價格:不合理的高價位;二、營養:高脂低纖的不均衡食品;三、包裝:保麗龍餐盒。)在當時立即吸引媒體關注,主要原因在於,這是台灣社會第一起上街頭抗議的消費者運動(當時消基會主要著重於調查研究),而且走出來抗議的竟是一群「穿得漂亮亮的」媽媽們。之後,2月,舉辦過會員大會,申請註冊社團法人,卻屢屢遭內政部駁回。尚未解禁的官僚政府拒絕《主婦聯盟》登記立案,卻希望將其「歸順」到各地婦女會旗下,或加入YMCA。
 
委身求生
 
 因為遲遲無法立案,造成組織募款困難,運作難以為繼。此時,原新環境雜誌社已轉型為新環境基金會。(當時成立基金會的門檻需一百萬元創立基金)柴松林董事長邀請《主婦聯盟》加入,成為該組織底下之一個工作委員會。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下,1987年底,又更名為《新環境基金會主婦聯盟》。當時董事會成員相當尊重《主婦聯盟》這群義工媽媽的自主性,但所進行的工作需向董事會報告,主委莫凱君是當時的代表人。
 
雖然委身在新環境基金會下,但《主婦聯盟》仍無稍刻鬆懈。繼續推廣外出帶購物袋、再生紙,並與十餘團體數度參與搶救台灣原生森林運動。
 
特別值得一書的是,當時社會上發生幾起孩子遭性侵的事件,《主婦聯盟》適時出版由游靜如翻譯的「孩子,當心色狼」小冊。策畫人陳來紅特別為文闡明,這是一本新善書,為了兒童安全,人手一冊保身治安。一本15元的小冊竟然「小兵立大功」,劃撥不等金額來購書的訂單源源不斷。此一收穫也為日後自立門戶存蓄了相當的基金。之後,與九歌劇團將故事搬上舞台,亦造成轟動。
 
繼之,來紅又提出以小額奉獻做大事的「365家長聯誼會」的構想,邀請家長加入(一天一元,天天關心教育),深思熟慮的來紅早已有了宏觀的規劃。先從關心早自習、學校廁所衛生著手,接著強化家長會功能,擴大家長組織參與面,爾後促成「全國家長聯合會」的成立。
 
創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毛毛蟲終將變成蝴蝶」,《主婦聯盟》主力幹部在成功推動上述活動之後,深感委身於以男性為主的「新環境基金會」終究身段難舒展,力量難發揮。於是決定自立門戶。1989年這群主婦自籌金援糧草,整軍待發,3月8日,以「勇於開口,敏於行動,樂於承擔」自許,以「結合婦女力量,關懷社會,提升生活品質;促進兩性和諧,改善生存環境,珍愛地球資源、尊重個人的價值。」為宗旨正式立案,成立「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藉由參與者合作思考,共同決策、分組執行,致力結合婦女力量,改善生活環境。並於1990年8月5日成立台中工作室(於2004年9月正名為台中分事務所),為主婦聯盟目前為止唯一之分支機構。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以下仍簡稱《主婦聯盟》)創會董事長為陳秀惠。初創起,在秀惠領導下,參與一波波搶救森林運動及反核運動。時常見到街頭請命的場合,主婦們勇敢站出來,推著嬰兒椅,走在遊行隊伍的第一線,以溫柔卻堅持的態度表明愛護環境,關懷下一代的一貫立場。熱情的秀惠時常大袋小袋裝滿宣導小冊、購物袋、隨餐包等穿梭許多公共場合遊說、演講,傳達環保理念。
 
自然步道,佈道自然
 
「推翻巨蛋體育館,催生大安森林公園」,是維護都市綠肺(生態公園),展現市民意識及聚代表性的成功案例。
 
 另1989年,郭城孟教授指導社會大學自然組的課程,往合歡山的校外教學活動的回程,有一路塞車七小時,全車皆睡獨獨郭老師與當時主婦聯盟的董事長陳來紅聊個不停。從童年的鄉野遊戲,討論到台北近郊有許多資源豐富的自然步道。郭老師說,其實台北近郊有許多資源豐富的自然步道,也有相當珍貴的植物生態可以開發利用,不用大老遠跑到高山上就能親近自然。來紅便與該班同學回主婦聯盟推動起自然步道活動了。
 
1999年在一群自然步道的資深綠人們倡議下,「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誕生了。除了不斷發展新的步道和辦理步道相關解說活動,對推動環境教育和生態保育的理念也不遺餘力。
 
開啟合作事業先河
 
1991年從美國的環保組織傳來毒葡萄進口到台灣,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才意識到:我們連自己吃的食材都不保了!奢談保護環境。加上鎘米事件的發生,更促成了成立「消費品質委員會」的腳步,當年10月正式成立。醞釀至1993年1月採取共同購買的行動,首先買的就是米與葡萄。
 
一群媽媽在摸索中營運出到籌組合作社,整整花了8年的時間,每一位媽媽身邊的男人都看得霧煞沙。直到2001年11月成立初"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週遭的人終於理解,這群主婦的理想是甚麼?
 
締結台日韓亞細亞姊妹會
 
在推動生活環保的過程,經常有機會與國外團體接觸。1992年認識了日本的消費合作社—生活俱樂部生協,在持續請益交流中,引介了也在推動「共同購買運動」的韓國女性民友會。基於彼此的相似性及共同面對著WTO全球化的衝擊,我們三個女性為主體的環境與社運團體於1999年12月2日締結為姊妹會,開展了每年相互學習與團結打氣的跨國交流。這三個組織因消費運動而結盟,也使《主婦聯盟》的腳步跨向國際。
 
主婦聯盟的工作實績
 
《主婦聯盟》長期關注生活環境中的各項問題,推動諸如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綠色消費、永續農業、水環境汙染與再生能源發展等議題,不僅是台灣第一個以女性角色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非營利組織,更透過長期人員培力過程,催生自然步道協會、全國家長聯盟及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等組織。
 
這一個由婦女志工組成的非營利組織,從垃圾減量開始,強調環境保護與生活結合,影響臺灣的環境社會甚鉅,於2005年6月獲得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之永續社團獎項;2007年獲得中華文化總會第四屆總統文化獎之鳳蝶獎。同年,有鑑於臺灣女性過去在歷史地圖中縮小或隱藏,中華文化總會以女性活動經驗為經緯,在公共空間設置地標,將女人歷史地圖呈現在民眾眼前,主婦聯盟以「大地之母」為概念,關心環保事務,並以生活結合之工作實績,主婦聯盟台北總會址所在處汀州路三段160巷口成為文化總會十七座女性地標中的一座。
 
目前除持續推動環保生活方式外,2011年並以「疼惜土地 守護健康」為主軸,推廣綠色飲食環境教育,包括葉菜硝酸鹽減量運動、進口水果農業殘留、飲食安全、校園午餐議題,同時關切能源議題,推動核災應變意識,期望透過綠食育及核災保命教育,讓大家吃得安全、活得健康,土地生態環境得以永續。
 
說不完的故事
 
《主婦聯盟》的成員都念過這樣一篇誓言:「參與是一條長長的河,有時平順,有時湍急。我們要一起溯流而上,彼此扶助,相互支持。因為,在承諾開始之後,我已見到希望的將來!」25年來,這條長河匯聚許多小河流,也分出許多支流。每一條大大小小的江河,是一篇篇動人心弦的故事。這裡發生的人事物,灌溉出一片生機盎然的園地;這些女人,那些故事說也說不完。而,故事是進行式。
 
事實上,我們正在創造自己的歷史!寫自己的生命篇章!過去25年,或未來25年,我們動瞻時局,關懷生界;我們自許要承先啟後,為永續地球環境而努力。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