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追蹤環境汙染案例(二)-蒙古、中國篇

您在這裡

作者
陳修玲/毒物專家

蒙古的淘金熱和汞中毒

蒙古除了有青青草原,還有豐富的礦產金、銀、銅、鐵、錫、鎳等。近年來,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原物料價格上漲,許多外國企業進駐投資,帶動蒙古掀起一股淘金的熱潮,採礦公司的家數急速增加,而且非法採金的人數估計全蒙古有將近10萬人。

中小型的採礦公司和非法淘金的社區民眾仍舊使用汞來煉金,汞和皮膚接觸,也進入呼吸道,最後被任意傾倒,污染飲用水。西元1956年,一家金礦加工廠的汞儲存槽破裂,汞污染了保羅河,約10公里長,河裡的汞濃度是標準值的2到3倍,但是,竟然有民眾在該廠附近萃取汞,以賣給淘金者。

所以,汞可以隨意在商店買到,在家中使用,尤其是貧苦的家庭經常是需要小孩幫忙賺錢,童工的問題相當嚴重,他們得不到應有的工資,身體也受到汞的毒害,受害民眾尿液中的汞是正常人的2到16倍。雖然,他們知道自己正在受害,但是生活的困頓,讓他們不得不忽視身體的健康,因此國際勞工組織呼籲蒙古政府應該正視這個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案。當然,如果世人不再「愛戴」金飾,或許多少能解救這些可憐的孩子們。

中國東北的汞污染

松花江是中國的第三大河,流經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其中吉林市是中國的重要化工基地。在1960年代經濟起飛的時期,吉林生產乙醛的化工廠每天排放含汞的廢水,高峰期在1969到1977年,每天約排放33公斤的汞和1.5公斤的甲基汞。累計松花江中的汞,除了吉林化工,再加上松花江上游金礦區和中下游各工廠的排放,到1982年已經將近150公噸,甲基汞也有5.4公噸。此後,在改變製程和增加污染防治設備後,才阻斷了污染來源。

松花江沿岸居民多依賴捕魚維生,汞在江水中不但無法分解,還轉化成更毒的甲基汞,不斷累積在魚體,所以居民的汞中毒情形相當嚴重。中毒的漁民身上甲基汞濃度是正常人的20到232倍,有多少人因此受害和死亡,中國代表並未加以說明,只是提到松花江中的汞濃度逐漸下降中,但甲基汞的消除只能靠河川的自然淨化。而村民在政府的宣導後,魚的攝食量已經減少10多倍,體內的甲基汞也只能靠身體自然排除了。

原文刊載於主婦聯盟220期會訊(2007.4.1)

環教資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