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守環境】從產地到餐桌+浪費食物

您在這裡

作者
沈寶莉/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林子暉/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

踏入第十次課程,我們希望學員更了解食物到我們餐桌之間的關係和距離,故此,我們邀請了上下游新聞市集的記者汪文豪來為我們以「校園午餐」為例來談《從產地到餐桌》的議題。文豪先讓大家了解目前校園午餐主要以公辦公營、公辦民營及民辦民營三種模式進行,而學校食材的採購制度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校園午餐的品質。其中以都會地區的校園午餐的情況最讓人擔心,因為都會區的學校大都沒有自設廚房,餐點只能委由廠以中央廠房的製作方式提供,但學校可能只顧餐點是否合符菜單的內容,而忽略食材的來源和生產過程。而偏遠地區的校園午餐部份,也可能因為學校資源不足,而挪用部份校園午餐的經費作其他用途,有可能直接影響到食材和餐點的品質。文豪接著跟大家討論「食材可以用最低價來標示的嗎?」。在現行的制度裡,校園午餐食材是以價低者得的方式作競標,因此,有些廠為求節省成本,會用各種方式去尋找便價食材。如在批發市場外與菜販交易,由於不用進批發市場做檢測,價格較低,但相對殘留農藥等風險會較高。

面對這樣的情況,文豪指出目前台灣已有一些地區再做不同的嘗試來為學童提供「另類」的校園午餐。如新竹的「117縣道校園午餐有機聯盟」、彰化溪州鄉公所推動的「托兒所在地食材」計劃 、台東成功鎮的在地老農產銷班提供校園午餐食材等,各地區的有志之士積極推動校園午餐使用在地食材或有機食材。而有些地區如台南市及宜縣更由地方長官推動成立地方自治條例,除注重孩童的校園午餐問題外,更希望把地產地銷、食育教育的部份以法制的方式來推動。

透過文豪的分享,學員除更了解家中孩子吃到的是甚麼東西外,也開始更緊張該如何讓飲食教育的觀念進一步落實到生活和校園裡。

 

 

第十一次的課程是由基金會秘書沈寶莉為學員分享基金會最近關注的其中一個議題——「我們在浪費食物嗎?」。現時,全球每年浪費1/3的食物,而食物浪費的問題不單指是出現在家裡廚餘桶的廚桶,還包括了生產、運輸、銷售和消費過程中的種種看得見及看不見的食物浪費。寶莉讓學員透過「台灣剩食之旅-我們可以不再浪費」這部紀錄片去了解目前台灣食物浪費問題的嚴重性,包括農地、餐廳廚房、校園午餐、大賣場、公糧糧倉到焚化爐。

之後,寶莉再跟大家討論食物為何會在各個過程裡產生浪費,以及種種能減低食物浪費的全球行動。如食物銀行、格外品專賣店或專賣區、食物交換平台等等。而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儘量把餐盤上的食物吃光光、吃多少買多少、全食利用等方式來減少食物的浪費。
 
課堂最後,寶莉也跟大家分享有關食物浪費的親子教案,讓學員一同體驗如何用遊戲來帶領孩童認識這個議題。希望學員們能在反思生活中對食物的認識和態度中,同時激起他們對未來推動綠食育環境教育的更多靈感及行動。

 

若大家支持我們的行動的話,歡迎大家以捐款來支持我們,好讓我們可以以免費的方式進入更多社區和學校作推廣:

計劃名稱:食守環境

捐款網址:https://tw.charity.yahoo.com/project_donation.html?project_id=1664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