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革命」走向永續的路-良食糧方系列講座活動後記
您在這裡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配合世界糧食日的到來,主辦「良食糧方系列講座-找回人與糧食的連結」,以「糧食與農業發展」為主題,找來臺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教授,擔任第一場講座的主講人,以「農業典範轉移」的角度,從過去到現在的時間軸觀看其歷史脈絡,檢視世界農業的走向,並反思未來農業革命與環境永續的出路。
「農業的典範轉移-從慣行到有機」講座後記
農業典範轉移,觀念改變的過程
講座的一開始,郭教授在講解農業典範轉移之前,得先定義「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為何,「典範轉移」是一個學術科學名詞,意思是「觀念的轉變」,從一個理論變到另一個理論的過程,是科學的革命,也是觀念的變革。而回歸到農業,目前世界所推崇盛行的「工業化農法」與「全球化糧食體系」,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於2013.09.18 已正式宣佈,我們必須由過去到現在普遍使用的「慣行農法」,轉變為「生態有機農法」、「小農」與地產地銷的「在地糧食體系」,以解決生態破壞與糧食危機等問題。
<聯合國也提倡在地糧食體系>
郭教授進一步解釋,慣行農業形成的歷史脈絡,以及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對作物施用化學肥料,由於肥料中的氮肥氮素充裕,抑制了土中固氮菌的作用與生長,而固氮菌叢的式微,使得其他微生物的繁殖,大量分解土中有機質,造成了土壤硬化(缺氧)、涵水力差(缺水)、養分流失(缺肥)等問題,使得施用化學肥料的土壤品質一年比一年劣化,而農民不得不施用更多的化肥以促進作物生長。
很有趣的是,化學肥料的施用也與「全球暖化」和「河川海洋優養化」脫不了關係,氮肥施用於土壤流失後,會經由二氧化氮散失於空氣中,二氧化氮本身就為一種溫室氣體,其對暖化的效果更是我們平常熟知二氧化碳的三百倍;而當氮肥未被植物所吸收流入河川水體時,藻類獲得營養後大量生長,藻類繁殖後死亡後,微生物分解佔據了水中溶氧,使得原本生存於其中的魚蝦貝類,因缺氧而無法生存,造成生態浩劫與環境劣化的現象。
另一方面,郭教授也提到慣行農業被推崇的最根本的成因與問題:「化約論(註1)」。「化約論」是一種科學實驗策略,將植物栽種的有機質與生物多樣性因素拿掉,研究結果顯示:肥料放越多,植物長得越好,但卻沒有考慮到生態環境的其他變因,造成現今許多的農業環境問題。如果我們只是把農業價值簡化為只有農業產品的價格,遺忘農業的其他多功能性(例如:提供週邊產業眾多的就業機會、吸納過度壅集的城市人口、維持豐富的農地生物多樣性、創造優質的鄉村景觀、涵養寶貴的水分與國土),就會造成鄉村沒落、環境破壞、國家糧食自給率低落等問題。無論是社會、經濟、政治,若用「化約論」解釋,必定產生後遺症。為了解決當今農業生產所面臨到與造成的問題,我們必須開始轉型,郭教授提出了「農業的3-G革命:從綠色、基因到草根(註2)」(The Three G Revolutions in Agriculture:From Green and Gene to Grassroots),以有機體論、整體論、多元互動的科學觀,以及健康、生態、公平、謹慎的原則作為理論,目標是取回農業產銷以及飲食的自主權,在務農者(有機、自然、生態農法)、加工者(簡單安全加工)、銷售者(公平貿易)、消費者(地產地消、農民市集、社群支持型農業、 慢食運動),四大農業生產循環體系中改革與落實。並希望透過實質的立法,包含《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與《農業基本法》,共同推動臺灣農業的進步與轉型。
<透過草根革命取回農業產銷以及飲食的自主權>
扭轉農業觀念,士工商齊心投入
而目前臺灣農業典範轉移所面臨的障礙,多為一般人對有機農業的誤解,進而產生了觀念上的謬誤:(1)有機食品造成階級歧視(2)我國高溫多濕,無法不用農藥(3)有機農法產量低、勞力需求高(4)有機農業/反基改是宗教不是科學,郭教授用淺顯易懂的科學實驗數據,以及國際上的研究一一回應,證實「有機農業」存在且需要被推廣的正當性與必要性。更進一步指出,人民要知道自己的力量在什麼地方,未來要什麼東西(吃到是什麼樣的食物、居住在什麼樣的環境),無論你在社會中的角色為何(士工商),都應該一起關心和重視農業,捍衛自己的權益!
在講座的尾聲Q&A 時間,底下的人詢問為何台灣有機農業推展多年,卻一直無法擴張種植面積(有機僅佔全農業耕種比例的0.7%)?郭教授答到:政府僅鼓勵農民種有機,但政策卻沒有轉型,當一個國家補貼農民種植有機又補貼農民採買農藥與化學肥料,就沒有辦法真正的改變農民的心態與栽種模式,農民會跟著補助(錢)走,只要政府敢這麼做,臺灣農業就有希望轉型;而農業相關的研究也一樣,如果研究計畫的申請能有所設定,將來農學院的教授只能做有機農業的研究才能領到補助,就能夠帶動(有機栽種方法、農機具的研發等)。
<現場民眾踴躍分享自己對農業與糧食問題的觀點>
最後,郭教授與台下長期從事食農教育的工作者共同提醒與勉勵大家,無論是「農業議題」、「食安議題」還是「環境議題」,絕對不是「你們」應該怎麼做,而是「我們」應該怎麼做,唯有更多人的加入與關心、支持與重視,發揮「公民參與」與「公民行動」的力量,一起向立法委員及政府提出要求,共同抵制黑心與不公義的商品,才能夠帶動臺灣整體的良善與進步,邁向擁有更幸福、更永續的生活與環境。
註1:延伸閱讀〈從「化約論」走向「整體論」-郭華仁老師專訪〉
註2:延伸閱讀〈農業的3G革命-從綠色、基因到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