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食品疑慮多 專家:高科技 高風險
您在這裡
核能和基因改造並列二十世紀二大爭議科技,在核能議題沸沸揚揚的今日,大眾對基改議題卻是一知半解。為提高民眾警覺意識,本會與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台大種子研究室、綠色陣線協會共同組成的「台灣無基改農區推動聯盟」於2011年12月2日舉辦「基因改造科技與食品安全論壇」, 邀請到民間團體、學者、醫師以及官方代表,針對基改議題進行探討。
師大環教所所長葉欣誠指出, 基改食品被認為是解決未來糧食不足的科技,但事實上卻產生了許多衝擊。而之所以會需要種植基改,乃是因為現代人飲食習慣偏好多肉,因此需要更多的作物去餵養牲畜。基改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面對未來環境變遷的挑戰,人類應該要向基改說不。
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專案經理Isbelle Meister則是分享致力於推動國際反基改運動的工作。她表示因改造作物的環境風險遠超乎人類所能掌控的範圍,因為基改花粉或種子可能汙染到非基改的田地,導致生態失衡。綠色和平在歐洲已發起近二十年的反對運動,針對知名賣場、食品企業進行檢視,呼籲消費者關注這些業者的行為。此外對於中國的基改稻米也開始展開反對行動,以防止商業化種植後無法再控制。
成大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陳佳欣博士則以日本基改食品管理為例,指出日本在公共政策的決定上,已漸漸納入民眾的意見,使人民有參與表述的空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則是探討中國發展基改,對台灣將產生哪些影響,他指出兩岸交流日趨頻繁,農業交流的法規把關須嚴防類漏洞,但台灣光是國內廠商、消費者與政府之間都有極大的認知落差,把關的機制還需要加強討論。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則指出基改具有「高科技、高風險」的特性,不論是在社會、經濟、政策、宗教、環境生態與健康層面都有諸多爭議。面對這樣的科技,所有的國家都應該積極的學習如何建立應變方式。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蘇怡寧醫師則表示,基改科技原本運用在醫療、基因研究與醫藥上,有特殊的貢獻,但在健康風險尚未經過長期的檢驗前,就已經成為主食來源,等於是全人類在進行一場臨床實驗,未來是否會造成更大的健康危害,目前仍是未知。
食品藥物管理局食品組查驗登記科王慧英科長表示台灣法規規定市面上任何以基改黃豆或玉米為原料的初級食品,只要超過產品總量的5%以上,依法則須強制標示,其餘則採自願標示。至於散裝食品管理方式,目前並無法可管。針對環保團體與消費者對衛生署的查驗工作提出質疑,王慧英則承諾會加強食品安全查驗資訊的公開度。
日前主婦聯盟舉辦記者會指出,台灣市面上目前108種玉米食品中,有近六成未標示是否為基改食品,而除了有完整包裝的大豆及玉米類食品受政府強制規範外,其他散裝食品皆難以查證,也無須標明,因此一般人去傳統市場或店家消費時,無法確知自己是否已經吃下了基改食品。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董事黃淑德認為,廠商藉由廣告為自家產品鋪路,且由於台灣審查制度鬆散,消費者很容易被洗腦。她呼籲消費者應提高警覺,有有選擇並多了解產品資訊,多購買台灣在地的非基改農產品,才能確保安全。
生產者代表喜願麵包坊施明煌總監於2011年加入「台灣無基改農區運動」,在推動本土小麥與大豆種植的同時,也宣告守護農業自主權。施總監表示他期望透過農民的力量,從底層攪動,產生影響社會的力量。
本論壇邀請各方代表,開啟公民討論平台,累積反對基改的公民論述。期望透過提升大眾對基改議題的認知度,能引導台灣農業政策與思維朝向更永續的方向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