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建構在地「綠色飲食生活圈」提案培訓營-團體討論範例

您在這裡

作者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聽完上午場講者的精彩分享,下午安排「台灣食農教育點線面-分組動腦工作坊」的活動,將與會者分為兩組,分別由主婦聯盟工作人員擔任各組桌長帶領討論,邀請大家盤點推展食農教育中,所提到的問題與可運用資源,希望藉由大家共同集思廣益,互相串連,並設法找到解方。在此,分享動腦工作坊的活動過程,歡迎大家將此種討論模式帶回自家團隊,一同激發提案創意。


A. 台北場-分組動腦工作坊舉例

        工作坊會先請各位夥伴介紹自己,並分享自己關心的議題。現場準備一張海報,依照「問題、資源、利害關係人、整合串聯」四個主題獎海報劃分為四個區塊,中間再畫一個圓(或方框),俗稱「小豬圖」或「風車圖」。過程中發放便利貼請大家寫下關心的事項,分門別類貼於四個主題區塊,再利用口頭分享自己的意見,隨著討論過程進行,可以將大家重複提到的關切事項收斂於圓之中,期待找到新的治理模式,讓眾人能夠釐清自身的目標尚欠缺什麼部分並有機會串聯彼此,共同拓展食農教育。

        本桌夥伴,有的是退休想務農的老師、有些則是關心食農議題如何與社會住宅結合的社區工作者,也有想投入食農教育的團膳公司人員,或是已經在推廣愛玉的農友。

        本場討論著重在愛玉的發展與應用。推廣愛玉的農友提出了校園綠化、學校農食教育的議題,希望能藉由他們在國小對面的農事場域,與校園做結合,推廣愛玉的同時也照顧學生的用餐需求,同時也強調愛玉是台灣的特有種,目前已經引進工研院的研究資源,希望能藉由推廣讓更多人知道愛玉的優點。

        眾人針對愛玉的議題盤點與討論後,提出共餐、共廚、共榮的想法。在既有的農場與學校相鄰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天一蛋以滿足學生的早餐需求,一周一餐愛玉的輕食料理、一季一農食體驗等,希望同時能結合食農教育推廣與公益性,讓學生與生活周遭的農場有更加緊密的關係。大家也討論到也提到偏鄉原民、青年就業與人口老化等問題,希望能夠結合自動化農業工具應用,讓老年人口與偏鄉青年能更加輕易參與農業實作。

圖:本次工作坊討論過程

圖:大家分享個人關心的議題

圖:與活動參與者分享這次工作坊所盤點出的議題及資源


. 台中場-分組動腦工作坊舉例

        本桌夥伴有推廣台灣友善耕作稻米的協會,農會從業人員、紅豆餅創業廠商、推廣米糠漬的農夫市集參與者、推廣活菌發酵食品的師父、想協助高齡就業餐廳轉型綠餐廳的非營利組織成員,以及關心非基改的老師、關心食安的參與者等。除此之外,還有一群台中教育大學關注食農教育議題的研究生,除了平時修課學習食農教育,這次也一同加入實務工作者的討論。

        這次的討論中,特別著重於主食(米、大豆、麥)的討論。不論是想要推動更多人吃米,或是應用米醃漬或發酵的技術,結合惜食議題推廣。以及豆製品的基改議題與台灣小麥的推動等等。

        在議題交流的過程中,有不少夥伴強調連結食材跟食物的關聯。許多人即便有意願想要吃好的食材,卻因為沒有力氣、時間、甚至是知識去料理,導致現在食材到食物、到吃食物的人之間有了斷裂,也讓有意推動好食材的夥伴們遇到阻礙。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有意從農的青年也會因為無法獲得合理的收入而難以為繼。

        夥伴們也提出一些解決方向:包括結合企業CSR、65歲以上黃金人力的運用、並將TA設定在孩童父母等等。學生也運用他們的所學,提出行銷上的想法,希望能結合將好的農產品推廣出去。

圖:本次工作坊討論過程

圖:大家分享個人關心的議題

圖:與活動參與者分享這次工作坊所盤點出的議題及資源

 

環教資訊類別
相關的行動議題